![]() |
1分钱可以买颗糖,2分钱可以看1本小人书(连环画),5分钱可以买一只冰棍……这是60后、70后、80后几代人,一去不复返的难忘经历,一枚枚硬分币寄托着美好情感记忆。
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,生活水平的提高,尤其由于网络科技带来的支付方式的改变,人民币硬分币的支付功能弱化,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而进入收藏市场,并且在人民币收藏热潮的推动下,硬分币引起更多藏家关注,并开始成为实力投资者的选项之一。
这里所指主要是人民币早期硬分币,其设计铸制之精美,以高浮雕、镜面抛光所呈现的艺术唯美程度,为其他任何硬币难出其右,成为钱币收藏珍品。
早期硬分币最先于1955年采用铝铜合金为铸币材质,在1956年下半年换成铝镁合金为材质。这种币材质地偏软,不耐磨损易氧化,虽然是巨量发行,但流通使用广泛,加之岁月侵蚀,留存下来有收藏价值的好品相硬分币极少,枚枚珠玑。
例如人民币早期“五大珍”,即1955年5分币(简称555)、1956年2分币(简称562)、1956年5分币(简称565)、1957年5分币(简称575)、1959年1分币(简称591),均铸制始发于1950年代,存世量稀缺,具有历史、文物和收藏综合价值。
再如早期5分币,由于材质变换和金属配比调整,其币面呈现不同的视觉效果,也就是所谓的“颜值”,555、565(上半年铸制品)币面光色暗淡,而1957年5分币(简称575)币面光泽明亮,原因在于材质由铝铜基材变为铝镁基材。
再如1961年2分币(简称612),因其存量稀缺,在十多年前的2011年的秋拍中,绝佳品单枚成交价5万元(含佣金),较之面值溢价近250万倍。
需要说明的是,早些年在一些60、70后人家的存钱罐里,都有一些或许多硬分币留存。不过,其中钱品由于流通使用过程中的磕碰损伤,有收藏价值的好品相藏品非常少,而币面有磕碰划痕的硬分币,或有个人收藏价值,但流入市场价格则很低。
本站所转载的文章及图片部分来自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仅供阅读,目的在于为广大藏友提供丰富的收藏资讯及各类干货,互联网崇尚分享,由于不少内容原作者不详如有侵权请联系18511218108删除,我们会在24小时内及时删除。本站所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站支持和赞同文中的观点及内容。案例仅供参考,不作为您投资理财交易的依据(收藏、投资有风险,请谨慎参考)内容有不当之处,请欢迎纠正,谢谢!
收藏知识
硬分币
长按图片,选择 [识别图中二维码] 关注公众号